閱讀生活|生命不在於找答案,而是問問題

這篇是我閱讀《好奇心:生命不在於找答案,而是問問題》的一些得著和啟發。希望能幫助您走出自身經驗的框架去學習、成長。

閱讀生活|生命不在於找答案,而是問問題

愛因斯坦說:「我沒什麼特殊的才能,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續不斷的好奇心。」

你有看過《有你終生美麗》(A Beautiful Mind)、《達文西密碼》(The Da Vinci Code)、《太陽神13號》(Apollo 13)這三部著名電影嗎?製作這三部電影的製作人,他所製作的電影在全球院線,以及相關影音產品的總收入超過130億美元。他不只獲得豐厚的財富,也獲得令人羨慕的名聲。

這位製作人在2007年被《時代》雜誌(Time)選為「百大影響力人物」之一,在2010年他獲得西蒙·維森塔爾中心(Simon Wiesenthal Center)頒授人道主義獎。他製作過的電影,有43次獲奧斯卡提名。

你會好奇想知道,他是何方神聖嗎?

你會好奇想知道,他是怎樣持續獲得高效力的創作靈感嗎?

為什麼他可以做律師而不做,走去電影業呢?

這位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也有他名字的影視製作人叫布萊恩.葛瑟(Brian Grazer)。他父親是一名律師,原本他也準備當律師。他在南加州大學(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gornia)主心理學畢業,在同年的秋季入讀該校的法學院。

在入讀法學院前有一段假期,因為好奇心他去了華納兄弟公司(Warner Bros.)做法務助理。結果,不久他就發現自己對電影業的興趣比當律師多很多。最終他在法學院的第一年就退學,不做律師了,決定要進入電影業,展開了他的人生新里程,打造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輝煌事業。這一切都是由於他的好奇心。

如果你是布萊恩.葛瑟的父母,你會支持他追夢嗎?

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。

上帝造人,給每一個人天生就有好奇心。好奇心是人內在的一種引動力,它會引起人產生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,去發現、追求和學習有興趣的東西,能開創無限的可能。人若失去好奇心,就好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。

生命不在於找答案,而是問問題。

對布萊恩.葛瑟有今天的成就,你會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?是他的智商?是他堅持的態度?還是他的人脈夠多呢?答案:全部都不是

他在自己的一本著作《好奇心:生命不在於找答案,而是問問題》中說:「我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,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,其重要性高於智商、堅持或人脈。」

好奇心並非少數人的專利,它沒有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性別、種族等等的限制。好奇心是上帝給人的寶貴禮物。我們需要好好地保持和保護它,讓它正常發揮功能就好了。

布萊恩.葛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從70年代尾開始,決定要每週與一位演藝圈以外的人交談,他好奇這些人的生活、價值觀、經歷,等等。在上百過千的交談對象中,有不少是知名人士,包括:安迪·華荷(Andy Warhol)、王妃戴安娜(Diana, Princess of Wales)、史提夫·喬布斯(Steve Jobs)、暴動小貓(Pussy Riot)、薇薇安·威斯活(Vivienne Westwood)、以撒·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等等,還有很多你可能也沒想過的人物,例如:發現可以治癒小兒麻痺的疫苗的喬納.沙克(Jonas Salk)和中情局(CIA)局長,等等。

他稱這種與「陌生人」的對談叫「好奇心對談」。他這樣做是因為,他不想再花多餘的時間在同圈子裡的人身上。他覺得娛樂圈相當與世隔絕,很容易把自己活在的世界當作是世界的全部,視野會變得狹窄,思維會變的局限。在這樣的情況,只能夠製作出平凡乏味、無奇也無趣的電影作品。

好奇心給我活力

我很認同布萊恩.葛瑟的想法。我神學畢業後,有一段不短的年日,很「投入」教會的工作,除了與教會相關的東西,什麼都不理,對教會圈以外的事情沒有好奇心。漸漸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不自知,對教友所面對的世界,不理解也不明白,主日所講的道都是很離地的,傳是在傳,可以不能達到會眾心裡。

後來在我要讀第二個學位時,選擇了跟其他教牧同工不同的課程。在教會界做牧師、傳道,一般都會讀道學碩士(Master of Divinity),但我想我已經有一個神學學位了,日後繼續治學就好了,不需要再多一個同科的學位。

我知道我不是走學術研究路線的,我需要能幫助的專業做的更好的課程。最終,我選擇進修主修傳播學(Communication studies)的碩士課程。因為我對寫作、電影、傳播等有好奇心。特別是傳播,因為我認為這與我的專業有關。

在這個課程中,我接觸到在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東西。當好奇心給滿足,它會更活躍。好奇心令我對不懂的東西有興趣。興趣多了,生活動力多了,知識也多了,對這個世界不同領域的東西更想知多一點,思維和觀點的層次開始提高了。這對我牧會工作和日後在其他方面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。

曾有人問神學家巴特(Karl Barth):「你如何預備主日講道?」巴特回答:「我一手拿聖經,一手拿報紙。」

現在我一手拿聖經,一邊跟著好奇心學新東西,覺得很有活力。若沒有這份好奇心,我可以很肯定,一定不會有《人天生就有學問》這個部落格的出現。


以上分享是我閱讀《好奇心:生命不在於找答案,而是問問題》的一些得著和啟發。希望您也有得著,能幫助您走出自身經驗的框架去學習、成長。多謝您讀完這篇文章。

如果覺得《人天生就有學問》部落格對你有幫助,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文章,請您立即訂閱電子報,免費的。您的支持,是我創作更好內容的動力,謝謝!

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:「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。」

若這篇分享對您有幫助,請您也分享給最少一位朋友,讓他們也有機會與您一起得益,謝謝!